政信产品风险凸显

时间:2010-03-24 字号:

        近期,监管层对愈演愈烈的地方融资狂潮忧心忡忡。为了堵住这个风险极大的缺口,财政部正在牵头对目前地方政府的融资状况进行清理,并制定规范性文件,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地方政府和人大所开具的"担保函"无效。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这些规范性条列正式实施,将对政信合作信托产品造成重要影响。

        政信产品风险凸显为拉动经济,去年中央规划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也频频上马基础设施建设。一份来自中国社科院的报告显示,去年各地政府通过融资平台,获得的各项银行贷款余额已超过6万亿元,项目贷款余额已接近5万亿元。

        为了规避监管,银行纷纷选择暂时将贷款售予信托公司,从而将贷款从其资产负债表上转移,银行也因此能够达到信贷额度或资本充足率目标。因此在产品设计中,信托公司基本都是与银行一道为地方融资平台提供融资。这类产品由于有地方政府的担保,在理财市场上得到追捧,获得投资者信赖。

        然而,业内人士表示,银行为防范贷款风险,通常都会要求借款人提供融资担保。地方政府的担保往往是地方人大、政府出具的还贷支持性文件,或是地方财政出具还本付息的承诺函。然而这种"担保函"并不能降低这一借贷行为的风险,因为真正使用资金的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并未向银行提供有价值的地方财政收支决算报表等依据。实际上,地方政府想要偿还这些债务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类产品已存在较大风险。

        随着这股发债潮的涌现,监管机构开始担心地方政府无法全部偿还贷款。在今年的两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地方政府要规范融资行为,量力而行。应根据各地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财政收入的状况,来合理确定融资规模。为此,相关部门将加强监管,并对资金需求、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提出一些限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更进一步表示,将对目前的融资平台的融资状况进一步清理、核实,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理,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地方财政的偿债机制。

        清理活动逐步展开据了解,财政部正在牵头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和风格,目前文件尚在各部门之间征求意见,但地方政府和人大"担保函"应属无效这一大的原则应该不会变。

        有消息人士表示,由财政部牵头拟定的地方融资平台规范立足承认现实、平稳过渡,对当期项目分类为公益类项目和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资金来源由财政资金置换。该文件将允许在获得中央财政审批的一定额度和负债率后,地方政府可适度举债;一度泛滥的公益性项目融资,将内化为财政支持,银行信贷和城投债的模式将被堵死。

        日前,上海银监局局长阎庆民表示,上海地方融资平台的相关监管和规范办法可能将于本月底出台。阎庆民指出,应该让融资平台的透明度更清晰,银行应该守住底线,要有项目再签,对于资本金严重不足,甚至资金用途完全改变的项目不能发放贷款。

        据介绍,在此次全国性大清理中,有两类地方性的融资将被重点关注:一类是以土地为抵押的借款,因为在土地价值的上升阶段,有可能会出现高估,而未来当土地的价值下降的话,就可能使得对贷款的判断出现差别;另一类是由城市政府进行综合还款的,也就是说项目本身不具备充分的还款能力,主要依靠综合效益来还款的,这里面蕴含着城市政府以及财政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