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主导了一幕信贷替代品的“井喷”行情,而以银信合作为基础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成为主角。
截至今年6月末,5家大型银行通过理财产品投入企业的资金约有2400亿元,比年初增加逾1500亿元;这部分增量基本相当于按去年的信贷增速所投放的贷款差额。由此看来,商业银行用银信合作的理财资金基本弥补了信贷紧缩的部分。
进入7、8月份,商业银行的热情不减,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一项统计显示,7月份的市场占比已达44.2%。
但信贷替代业务对从紧货币政策效果的侵蚀,以及表外业务快速扩张中的风险隐忧,也已引发金融调控及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
8月12日,一家上市银行人士透露,在调研辖内信托机构的基础上,今年7月份,央行上海总部有关部门再次赴银行机构,针对银信合作开展调研。而另有知情人士透露,银行借道信托的创新业务也已引发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下一步银监会有关部门将组织相关调查。
信贷替代品市场“井喷”
此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称,2008年上半年共有53家商业银行发行2165款理财产品,发行规模估计超过9100亿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的8190亿元。其中,信托类理财产品838款,占上半年理财产品发行总数的近40%,而信贷资产类产品又占了其中的571款。
8月1日,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普益财富联合发布的《2008年7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报告》(下称“报告”)显示,7月份,信贷资产理财产品依然是市场主角,本月此类产品发行数为219款,市场占比44.2%;“除非监管层有明显政策出台,否则此类产品会在今年年内继续风靡”。
报告表示,7月以来,各家银行发行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热情没有丝毫减退,反而在不断加大推出力度。截至7月17日,市场上新发行了121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中, 招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信银行和 北京银行等4家银行的发行量达到了110款,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此言不虚。8月12日,本报记者打开招商银行、北京银行的网站,在个金业务的宣传页面中,出现了一长串最新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信息。
8月8日至12日,招行发售了8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产品的宣传资料显示,理财计划将通过信托平台与信贷资产挂钩。
无独有偶。8月份以来,北京银行已经发售8款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其中,7款产品与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合作,余下1款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合作。
现在,“(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是市场热点,如果银行不及时转化热点,有需求的存量客户就要被抢走,所以,我们也是被逼无奈。”8月12日,一家上市银行个金业务部门人士直言。
根据这位人士观察,与大型银行相比,股份制银行更为突出,推出的信贷资产类产品较多,招行便是代表之一;而在五大行中,建行相对突出一些。
业内人士介绍,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主要是通过银信合作模式来操作,一种是新增形式,直接透过信托平台,向借款人发放信托贷款;一种是置换存量的信贷资产。
上述业内人士称,采用新增形式操作的,一般是借款人之前没有跟银行建立信贷关系,或者没有开户,但是借款人通过一定的渠道,来银行寻求融资;“试想一下,如果借款人可以承受10%(年利率,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的融资成本,银行就会趋之若鹜,找一个信托做平台,发放信托贷款”。
报告称,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顺应了当前的各方需求:商业银行需要借助于此满足企业客户融资需要,信托公司需要以此来拓展业务和增加收入,投资者需要此类理财产品来“跑赢CPI” 。
“除非国家出台更为严厉的政策以控制整体信贷容量、保证货币政策执行,否则此类理财产品将继续,至少是今年年内,成为各方追捧的热门投资。”报告续称。
规避调控?
目前,“央行有放宽信贷规模的迹象,下半年信托产品估计要少放很多。”8月8日,一家大型上市银行上海分行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但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多家银行在7、8月份依然加大了信贷资产类产品的推出力度。“哪家银行推信贷资产类产品的力度越猛,表示其(可用)信贷规模越小,完成按季考核的难度越大。”前述业内人士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在此类产品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担忧的声音也开始出现,“信贷替代业务的创新已经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果。”一位金融专家如是说。
前述上市银行人士透露,在央行上海总部的调研中,银信合作的模式、产品类型、统计口径与规模等,都是调研部门关心的问题。
此前,在出席2008 第一届银行理财高峰论坛时,央行上海总部调查统计研究部和金融稳定部主任凌涛指出,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也对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一挑战首先表现为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可能降低货币政策的效应,金融创新也会降低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增加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难度。如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出现规避了央行的窗口指导,使得信贷规模的统计失真,效率下降。
前述金融专家表示,大型银行推出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热情并不是很高,但基于维护客户,以及在基金代销业绩下滑的背景下,增加中间业务收入等方面考虑,也适当增加了这一信贷替代产品的投放。
交通银行研究部在点评上半年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时表示,虽然人民币贷款总量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但综合考虑到本外币贷款合计增长仍然偏快(上半年本外币贷款合计平均增速为16.4%,与2007年的平均增速基本持平)、银行信贷替代类产品创新增多(比如,上半年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上千亿元)、“体制外”融资发展迅速等因素,全社会融资规模的增幅可能显著高于人民币贷款增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贷总量调控的效果。
对此,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银行信贷与其他融资渠道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去年同期是银行信贷投放较多,但今年在信贷规模偏紧的情况下,类似于信托贷款类的替代产品活跃起来;这同时表明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非常旺盛。
此外,在之前的调研中,央行上海总部还关注如何加强银行和监管的沟通等问题。凌涛也表示,银行理财等金融创新活动强化了监管部门的信息劣势,监管部门将因此付出更高的监管成本;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还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挑战,并有可能造成监管的“真空”地带,或者形成监管的重叠。
风险隐忧
表外业务快速扩张中的风险隐患,同样引发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高度关注。
前述大行上海分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该行在操作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时,均选择两A级以上的优质客户。
实际上,“由于项目存在不确定性,如项目时间较长,最终能否按计划完成等,所以,此类产品的风险也很大,尤其是一些外地项目。”上述客户经理直言。
同样在选择客户方面,报告显示,在7月最后一周,该周透露借款人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中,有17款产品的借款人是能源企业及国有垄断企业,其中包括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贵州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等企业;政府机构作为借款人的产品共有5款,信用主体都是各省的交通厅。
其中,招商银行的3款产品的借款人是山东省交通厅,建设银行的1款产品的借款人为吉林省交通厅,光大银行1款产品的借款人则是内蒙古交通厅。
前述金融专家表示,类似于国资委、交通厅等经济主体,因为背靠官方信用,银行一般视之为优质客户。
但“将来可能会引发一个问题,一些市政府的项目,本来是好项目,但最后政府无力还钱。”前述业内人士感到担忧,十几年前,一些商业银行承受政府行为的贷款,最后形成不良,乃是一个教训。
言及风险问题,连平表示,银行在借道信托的创新业务中,本身没有风险,但却存在信誉风险、品牌风险;所以,“不要以为理财产品销售完毕,就万事大吉,而是要把风险管理等工作做扎实”。
对此,前述个金部人士表示认同,现在通过表内转表外,可以把风险转移至个人投资者,“但到兑付的时候,万一借款人出现违约情形,特别是一些无担保的理财产品,银行肯定要放备用贷款,否则将面临较大的信誉风险,导致无形资产的损失;所以,最大的风险还是在商业银行本身”。
此外,前述业内人士还发现,目前少数银行的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存在资金投向房地产业的情形;如房地产项目建设过半,没有后续资金,开发商利用地皮抵押,通过信托方式到银行融资;“一旦日后出现问题,(由于市场不景气)在处理抵押资产时,银行就会比较麻烦”。
一位金融监管部门高层曾提醒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创新,支持关键客户,渡过难关,都可以理解;但不能因为创新,伤到自己、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