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傍晚,央行宣布,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央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此次调整后普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达到17.5%的历史新高——这是央行今年第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实施从紧货币政策之后,央行的又一紧缩之举,此时距央行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还不到1个月。
按照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2.22万亿元计算,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预计将收回金融机构4222亿元资金。
对冲流动性 缓解货币被动投放压力
央行此次政策出台的时机,似在意料之外。按照以往惯例,央行前几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均选择在上月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出炉的前后,而此次央行却选择了月初“出击”,距5月份宏观经济金融数据出炉尚有一段时间,并且此次上调的力度也超过前几次,央行快速、大力出击的用意何在?
业内人士指出,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目的是对冲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外汇储备今年前3个月每月增量分别为598亿美元、573亿美元和350亿美元。
外汇占款的激增加剧了央行抑制货币增长与通胀压力的难度,为此,今年以来央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统计显示,今年前5个月,央行共发行央票28020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量的76%。而在一季度3个月中,央行相续发行4330亿元、5100亿元和8340亿元票据。
然而央票对冲在近期略显疲软迹象。从4月份以后,央行票据发行开始回落,4月份为7290亿元,5月份更是陡降至2960亿元。考虑到国际资本的持续大量流入和市场对央票需求减小,6月份公开市场到期资金达到4870亿元,加之4月末印花税下调后股票市场重新引燃投资热情,种种因素在制约央票对冲的有效性。在此形势下,央行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更加有助于取得对冲流动性的效果。
地区性微调 政策不改货币政策从紧基调
从紧压力依然较大,而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无疑令央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为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信贷投入,央行在5月20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时采取了“特事特办”的地区性微调政策,而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依然沿用上述政策,决定“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在当前地震灾区正处于灾后重建的关键性阶段,央行的这一举措无疑有利于增加当地有关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从而加大对四川地区的信贷投入,提高灾后重建的能力。
然而,央行从紧货币政策对灾区的松动,是货币政策一时的权宜之计,还是将演变为货币政策的全面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地震灾害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地震灾害本身会令通胀形势愈加严峻,由于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灾区食品及日用品需求的激增,本轮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的通胀将面临新的压力;另一方面,在政策面上,由于灾后重建的启动将进一步增加对于信贷的需求,而管理层可能会像处理今年雪灾的情况一样,适度扩大信贷额度以满足重建的需要,今年银行信贷总规模扩大的可能性有所上升,这对从紧货币政策实现反通胀目标无疑是一个考验。因此,尽管对灾区明显松动,但整体货币政策从紧基调不会改变。
通胀压力犹存 反通胀仍是货币政策首务
依然严峻的通胀压力决定了反通胀势必成为当前央行货币政策的首务。统计显示,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8.5%,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再次刷新近3年来新高,从去年10月份同比上涨3.2%突升至8.1%。近期多家知名机构纷纷表示,虽然有地震的影响,5月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增幅将低于4月份的8.5%,或将降至8%。考虑到工业品价格上涨加大了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加之市场对通胀的预期;同时考虑到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在全球通胀的背景下,我国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分析小组发布评估报告认为,此次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当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但总体上这种影响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会改变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就总体而言,目前宏观经济运行的最大风险,仍然是物价全面上涨的压力。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连续使用无疑会对市场产生紧缩效应,然而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创下新低,由此可能引发的流动性风险需要加以防范;另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正在不断缩减。根据央行公布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3月末时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为2%,其中四大国有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是低于2%,仅为1.5%和1.3%。在此背景下,下一阶段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面对目前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在继续执行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必须对经济回落的可能性予以更多关注。半个月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灾区慰问时表示,要高度关注地震灾害后中国的经济运行态势,按照中央“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发展”的要求,既要满足抗震救灾企业需求,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和投资增长过快。他对于货币政策取向的这一公开表态透露出一个信号:央行始终对经济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保持警惕,并将谨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