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报显示:信托业机遇挑战并存

时间:2008-05-19 字号:

初步实现信托转型

  截至5月15日,相继有49家信托公司公布了2007年年报,对2007年的经营情况履行了信息披露。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07年是信托行业收获喜悦,加快成长,不断突破进取的一年。

  初步实现信托转型 经营成果显著

  自2007年3月1日《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统称新办法)实施以来,各家信托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实际相应进行了业务调整,加大了创新力度,主动自觉地向“风险可控、守法合规、创新不断、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专业化金融机构”转变。尽管经历了盈利模式转变和部分原有客户群流失的阵痛,但从2007年各信托公司的年报中我们仍然欣慰地看到,绝大多数信托公司无论是从信托资产的规模,还是盈利水平上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据年报反映,截至2007年末,49家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信托财产达到9013.38亿元,比上年增加5537.89亿元,同比增长159.34%。和历年相比,不论是绝对值还是相对值,其资产增长的幅度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其中,单一资金信托全年发行2763个,规模达到6123.88亿元,占比达到67.94%,实现了信托业务由集合向单一的转型。与此同时,49家信托公司全年创收230.55亿元,人均创利达到402万元,共实现利润182.49亿元,同比增长288.79%。

  跟进市场需求变化 拓宽盈利空间

  1、银信合作信托计划拓宽销售渠道,做大资产规模。

  2007年,受制于从紧货币政策调控和混业经营的需求,银信合作空前紧密,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开始主动牵手信托公司,探求合作共赢的市场空间。以银信理财产品链接为代表的各类信托计划发展迅猛,信托财产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据年报披露和用益工作室统计,截至2007年底,银行发行的信托类理财产品发行数占银行全部理财产品比重达到32.5%,全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产规模达4000亿元,占信托总资产的44.38%。银信链接信托资产的快速增长一方面是对货币政策从紧形势下,银信等金融机构合作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的现实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信托灵活多样的机制安排和产品设计得到了各界尤其是金融业的重视和利用,显现了其在金融混业趋势下的勃勃生机。

  2、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规模增长,交易结构应时而变。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2007年证券投资类产品出现了爆发式增长。一是产品规模增长迅猛。规模从2006年的80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749亿元,同比增长825%。

  二是出现了单个信托公司证券投资类信托超百亿。年报反映,先后有中融信托、深国投、华宝信托、平安信托、中信信托、中诚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资产超过了100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为中融信托,达到了510.18亿元;相比之下,2006年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发行最多的华宝信托,共发行26个证券投资类产品,总规模为14.46亿元,这一数字只有2007年的2.8%。

  三是交易结构日趋丰富。在规模增长的同时,2007年的证券投资类信托计划交易结构日趋丰富。围绕风险控制,完善了优先、劣后受益权的分层设计,引入了投资顾问和银行托管等,阳光私募受到了市场前所未有的认可和追捧,使证券类信托产品最大可能地满足各类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信托资金还是自有资金,受制于保值、增值的压力,信托公司参与新股申购扎堆现象明显。2007年全国44家信托公司参与新股申购共动用资金达9068.27亿元,这一数据是2006年的14.75倍。其中,中信信托和中诚信托分别以1578亿元和1049.87亿元居于前列。

  3、换发新牌提速,资本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2007年,为适应新办法的要求,各家信托公司开始谋求业务转型,也加快了换发新牌的工作。截至2007年12月底,共计有26家信托公司先后完成换发新牌工作,占全国信托公司的45%,有4家信托公司先后取得年金受托管理人资格。

  与此同时,按照换发新牌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需要,2007年信托公司的兼并重组风起云涌,层出不穷。从衡平信托、湖南信托的主动增资到英国安石对北京国投股权的收购,从巴克莱入股新华信托到轻纺城(600790行情,股吧)出资参与贵州黔隆国际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增资扩股,从澳洲国民银行对联华信托股权的洽购到交通银行(601328行情,股吧)对湖北国投的收编,再到民生银行(600016行情,股吧)高价参与陕国投的定向增发等等,股权收购背后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中资又有外资,既有实业集团又有金融机构,充分反映了当下信托牌照的炙手可热,也体现了各类机构寻求金融信托平台,谋求金融扩张的战略部署。这些无疑对信托公司乃至信托行业而言都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年报反映,49家信托公司注册资本金合计由2006年的442亿元增加到471亿元,每家平均值由2006年的9.02亿元增加至9.61亿元,同比增长6.14%。与此同时,不良资产率出现了大幅下降,由2006年的10.87%降至5.01%。


4、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创新类业务蓄势待发。

  在业务创新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2007年,各地信托公司以宏观调控为指导,加快自主研发,拓宽了投资领域,涌现了诸如国民信托嵌入股指期货的集合信托产品、国投信托有限公司推出的以黄金实物进行分配的信托产品、上国投外汇投资信托产品及黄金信托产品等创新理财产品,同时,信托公司积极争取年金管理、QDII等创新业务资格,出现了中信信托发行的华侨城地产“准REITS”信托产品,信托形式的PE业务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运用,信托公司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核心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行业发展仍任重道远


  2007年,在收获喜悦和加快成长的同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有:

  1、盈利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2007年信托行业的收入增长是前所未有的,但从净利润排名前十位的信托公司的收入结构不难看出,信托收入占公司利润的比重远远不及其自营业务的收入。尤其是排名第1的深国投,在前10家信托公司中,其信托业务收入的占比却是最少的,从其收入结构中可以看出,支撑其高额收入的主要来源于股权投资收益,高达23.53亿元。

  信托公司2007年230.55亿元的信托收入中,信托业务收入50.59亿元,占比21.94%,自营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8.06%,其中,股权投资收入79.26亿元,占全部收入比34.38%,证券投资收入66.80亿元,占比28.98%。整体而言,全行业收入的大幅增长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股权投资的大幅升值和证券市场2007波澜壮阔的行情演绎,自营业务收入比重依然较高,信托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对各信托公司全年收入的贡献率依然不理想。反映出信托核心盈利模式依然上下求索,信托公司盈利增长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2、信托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2007年信托行业的受托资产规模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这在历史上都是少有的,但我们也注意到,和迅猛增长的信托资产相比,银信链接、信贷资产转让等单一信托产品在信托公司信托产品线上的收费率不高,以银信合作的打新产品为例,绝大多数的信托公司在项目中仅仅担任受托人的角色,只能得到很少一部分的“过路过桥费”。

  据年报及用益工作室统计反映,2007年49家信托公司信托业务的平均利润率为信托资产规模的1.16%,这一数据虽然与2006年的1.09%相比增长了6.4%,但与整个信托行业224.09%资本利润增长率相比,相去甚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托公司赋予产品的附加值十分有限,信托产品依然局限于大批量、初加工的金融服务贸易形式,在产品价值提升方面依然有较大潜力。同时,受货币政策从紧的适应性要求,银信链接、信贷资产转让等单一信托业务有可能受到规范和限制,信托资产快速增长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3、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在收获喜悦和加快成长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和当前金融混业经营对金融创新的庞大内生需求相比,信托产品结构依然过于单一,和基金、银行理财等同类竞争产品比较,信托产品的形式和内容都亟待丰富和完善,在客户资源、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相当的差距。面对实现信托财产增值压力的日渐加大,信托产品的投资渠道依然狭窄,信托收入来源依然不够多元,精通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产品设计等方面专业化投资团队较为匮乏,人才瓶颈日益突出。这些都直接制约和影响信托公司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信托功能的发挥。

  2007年是国家货币政策从紧的第一年,也是中国证券市场高潮迭起的一年,同时也是信托新办法出台实施的第一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信托业在收获喜悦和加快成长的同时,也注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和国内金融混业的大趋势,信托公司需要加快探索自身在金融行业中的定位,专注于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开发和批量销售,做足服务,做出特色,做精品牌,以实现更大的发展。